Local information/Suao cold spring/zh-hant

蘇澳冷泉為台灣宜蘭地區的觀光景點,以低溫的碳酸礦泉著稱。

This page is completed.
If you could,please help to translate this page to other languages.


蘇澳冷泉

蘇澳冷泉是一個低於攝氏22度碳酸泉,全球除了義大利之外,只有蘇澳擁有此得天獨厚的冷泉。

歷史

相傳冷泉早期未被發現前,蘇澳地區人士誤為有毒之水不敢冒然接近,直到日據時代(民國前十九年)日本軍人竹中信景因軍旅行動,走至七里山下時口渴異常,見一湧泉喝下後精神百倍,而深感好奇,因當時民智未開,地方人士十認為這種泉水有毒,並常發現有蟋蟀、蚯蚓等昆蟲死在泉水中,誤認這種泉水有毒不敢靠近。

事隔多年日人竹中信景解甲後到蘇澳鎮定居並著手研究冷泉的成分,結果証實冷泉不但沒有毒性,還可以製成清涼的飲料及氣水(註:台灣光復後,由前蘇澳鎮民代表會主席盧旺繼續經營直到民國四十七年才改冷凍廠),聞名一時的彈珠汽水(那姆內)也就日漸沒落。

在此之前日據時代台灣第一任總督樺山於民國前三十九年,赴現今南澳鄉探險時曾經到蘇澳冷泉中洗澡,當時他覺得受冷泉刺激後,身體感到無比清涼。唯地方人士總認為有毒未敢輕易嘗試浸泡,直到日人竹中信景親自以身浸泡後,才發現冷泉確實具有特殊的醫療效,困再經多年的研究証實冷泉對身體病痛有相當多的療效,因而延續至今也為蘇澳鎮鎮民引以為傲之處。

成因

冷泉之形成必須具備兩大要件,一是豐富的地下水、二是能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岩層,蘇澳地區豐沛的雨量,配合地層中極厚的石灰岩,這正提供了這兩大要件。此外尚溶有來自板岩的微量礦物質,其成因述如下

水源

蘇澳地區豐沛的雨量,使得部份雨水滲入地下,儲藏在節理發達的板岩裂隙中,深達二公里左右。

二氧化碳

1. 地殼深處高溫區域變質作用或高溫火成岩浸入體之熱力作用,促使岩層內部之碳酸鹽分解而釋放大量之二氧化碳氣體。

2.變質岩中碳質物的氧化也提供部份之二氧化碳。

冷泉湧現

1.二氧化碳氣體順沿本地區高傾角節理所構成之深長裂隙上升。

2.上升之二氧化碳溶入地下水,形成碳酸再與周圍板岩中部份元素微量溶解,形成低濃度之碳酸氫鹽水,此水因含二氧化碳,一旦自水中逸出形成大量氣泡,比重較小,浮力大於一般地下水,故容易上升至地面形成冷泉。

3.冷泉周圍山頭之地下水位面高與谷底地下水面間形成水位差,有助於碳氫鹽水上升。

4. 碳酸氫鹽水上升至沖積層與板岩基盤之接觸面橫向流動,然後尋隙湧出地面,形成出腳所見之冷泉。

氣泡

由於二氧化碳在水中之溶解度壓力俱增,而泉水愈上升接近地表時壓力愈降低,水中之二氧化碳遂之大部份溢出,形成氣泡。

溫度

1. 地下一公里處之碳酸水溫度約在四十五度~五十度C間,上升過程中逐漸與上方溫度較低之地下水混合。

2. 水中二氧化碳氣體在上升減壓狀況下,逐漸膨脹與吸熱終於使到達地面之冷泉溫度降至二十二度C。


近況

蘇澳冷泉真正在台灣打響名號,是在西元2000年之事。其實蘇澳冷泉風景區早在1988年就開始興建,但由於規劃不良及連續兩次遭受颱風侵襲,曾一度淪為廢墟。由鎮公所重建後,才有現今的蘇澳冷泉風貌。

交通資訊

蘇澳冷泉區位於蘇澳北方,即蘇北里冷泉路七星山嶺西側(海拔二二八公尺)山腳地帶,蘇澳火車站,正前方約三佰公尺。

公路

本區位於台九線省道旁(蘇澳鎮中山路)由南北均可穿經蘇澳鎮,由台二線省道(濱海公路)經蘇澳港亦可抵達。由台北出發可經由北宜高速公路(國道五號)在蘇澳交流道下,接台九線即可抵達。

鐵路

搭乘北迴鐵路直抵蘇澳站或抵蘇澳新站再換搭短程車至蘇澳站步行即可。

參考資訊